蒙山施食起源


 


  要了解起源之前,先約略說明「施食」的意義:


        「施食」是佛教以特定的儀軌,施食於餓鬼道眾生(乃至遍於一切眾生悉皆飽滿),免除其饑餓痛苦的法事。最早的起源(也就是「放燄口」的由來)是佛陀的弟子阿難在定中,忽然見到一位名「面然」的鬼王,他告訴阿難,他三日後將墮入餓鬼道。阿難問他是否有免除的方法,鬼王就告知要以飲食遍施六道群靈、無量餓鬼才可。第二天早上,阿難請求佛陀教他施食的方法。佛陀便教阿難誦「變食真言」,可令飲食變少成多,從七粒化成無量。又教阿難唸誦「甘露神咒」,讓水變成甘露。這是佛陀在世時,施食的開始,於毘尼日用中有詳細的記錄。唐代金剛智和不空兩位密教僧人,亦以二咒為本,參增顯密諸文,集焰口儀軌,相傳至今,弘揚最廣,就是今天的焰口施食。


 


在宋代時,有一位不動法師(或稱甘露法師)在四川省蒙山上(甘露寺),集《救拔焰口餓鬼經》及秘密部的一種水施食法,並以二咒為主,集諸密部成文,稱《蒙山施食儀》。若依此具足儀軌舉行法事,稱為「放大蒙山」;而平常所做的「小蒙山」則是依此輯錄出來。


 


  目前寺院道場每天晚課時,已以蒙山施食儀為日誦功課常規(五堂功課之一),施食普濟幽魂,法師、居士,一人或多人都可如法施行;但是如果發心要做蒙山施食利益眾生,必須發長遠心,除非有不可抗力之因素,不得間斷或中斷。


 


原本的蒙山施食,是於每日中午的齋食中,取出少許飯粒,到晚間施給餓鬼的。但目前的做法是:選擇無破損的米粒做為施食。至於甘露水,可使用早晨敬茶之水,於收下後倒入甘露瓶中,於晚課施食使用。


 


施食到後來成為是真言宗的一種日常行事,依真言宗的儀軌,有其一定的觀想、真言、手印,方得成就的。但目前「小蒙山」主要有兩種,其儀軌內容均相同,差別是在手印。


 


其實施食最重要的還是在「觀想」,依諷誦經咒和懺悔後,將此功德利益擴及幽冥眾生,透過行者的觀想加持,將米粒及甘露水,施食與餓鬼道眾生,乃至遍於一切眾生悉皆飽滿,並為他們說法(文云:汝等鬼神眾,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然後回向祝禱:四生登於寶地,三有托化蓮池,河沙餓鬼證三賢,萬類有情登十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地藏行者 悟懺 的頭像
    地藏行者 悟懺

    地藏行者-悟懺

    地藏行者 悟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