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怎麼講? | ||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個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 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 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 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 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 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 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 如果僅限於此而膠著於此,那麼,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 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 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 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 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 比如毛髮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 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 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 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 從大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稱為四大種, 意思是說,地、水、火、風,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 一切的物象,都是由於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 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於毀滅,物理現象是如此, 生理現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為「四大違和」。 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 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 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輪迴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是幻非實, 對於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 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 小乘佛教因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雖把物象看空, 仍以為四大的極微質──「法」是實有的。 不過,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論,而是多元論,因為佛教的空不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蘊; 四大,只是五蘊中的一蘊而已。
那就是:色、受、想、行、識,前一屬於物質界,後四屬於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蘊。 關於五蘊的內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紹,因為五蘊是個很大的題目, 我們只能在此說一句:五蘊是三界之內的生死法,空去五蘊,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 同時,我們由於五蘊的提出,證明佛教不是只講四大皆空,而是要進一步講五蘊皆空的。 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並不以四大為主,而是以識蘊為主, 至於受、想、行的三蘊,也是識蘊的陪襯,乃是用來顯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廣而且大的。 所以,佛教不是唯物論者,而是緣生論者。 -----摘自《 正信的佛教》------ |
- Jun 20 Mon 2011 15:46
四大皆空怎麼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