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有那幾種?各有多少?


 


1)戒的種類很多,如各宗教都有各自的戒,稱為「世戒」;修行人在定中自然不犯某些戒,稱為「定共戒」;修行人證到某些果位時自然不犯某些戒,稱為「道共戒」;還有釋迦牟尼佛為弟子們所制訂的戒,稱為「佛所制戒」,簡稱「佛戒」。


 


佛戒之中,又分為好多種,像在家眾的五戒、八關齋戒,出家眾的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二百四十八戒,大乘的各種菩薩戒,密宗的金剛戒等。


 


2)本宗弟子一般所受的,只有三種:一是最基本的五戒,二是屬於「瑜伽學派」系統的菩薩戒,三是密宗戒中的十四根本墮。


 


五戒只有五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菩薩戒有三大類:淨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淨律儀戒是斷除一切損害自他的惡法;攝善法戒是學行一切成就自身佛德的善法,可以「六度」攝之;饒益有情戒是學行一切成就利他佛行的事業,可以「四攝法」攝之。以這三大類攝盡一切,等於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意思。另外又特別開列出四種「等他勝罪」、四十五條「輕垢罪」等四十九條的學行戒文,其中四種等他勝罪是屬於淨律儀戒,輕垢罪中前三十三條是屬於攝善法戒,後十二條是屬於饒益有情戒。


 


金剛乘十四根本墮,即有十四條戒文。


 


六、如何受戒?


 


其他宗派各有其受戒方式與規定、儀式等,在此不贅述。


 


本宗的受戒,一年有兩次正式傳戒,在農曆的三月十五和九月十五。而每月一次的誦戒日,又都可以方便受戒,但在方便受戒之後的第一次正式傳戒法會,一定要參加,才算真正受了戒。


 


受戒前,要先帶兩張照片、及一份身份證影印本,並填寫一份受戒申請表,先向執事師兄申請。


 


受戒時,要隨 師父的開示而做觀想,隨 師父唸誦受戒文,並依文發心受戒。


 


七、受戒要做什麼次第?


 


1)若是依佛法深淺的次第,應該是先受五戒、次受菩薩戒、最後再受金剛乘戒。因為五戒是一切佛法,不論顯密、大小乘、出家在家等,都必須具有的共通基礎;菩薩戒是大乘顯密共有的戒律;金剛乘戒則是密宗不共戒律。


 


2)依本宗修持而論,因為本宗是屬於密宗,所以在受了五戒的共通基礎之後,理應先受金剛乘十四根本戒,成為正式的密宗弟子,最後等廣大的菩提心如實生起之後,再受菩薩戒。本門求法的條件,也是依這種次第。


 


3)事實上受戒的次第並沒有正式限定,全看各人自己的發心。除了五戒一般是要最先受之外,菩薩戒和金剛乘十四根本戒那個先受、那個後受,或者兩個同時受,都是可以的。甚至如果有發大心的師兄,三個戒一次同受,也無不可。


 


八、受戒後要如何持守?有什麼原則?


 


修大乘的人,是以心來持戒,尤其是本宗都是修心法的,更注重心戒,只要起一個違犯戒律的念頭,就已經算犯戒了,不必等到身體去做。所以本宗弟子受戒之後,天天都要誦戒,檢討自己這一天當中是否有犯戒。但其實這也是一種方便而已,其目的是要讓我們養成自我檢討的習慣,乃至最後能每一個念頭生起時,都能馬上自己檢討是否犯戒。所以,持戒的原則,就是一定要從自己的每一個念頭來持守。


 


九、持戒有什麼簡單的方法嗎?


 


1)持戒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根本方法,就是依戒律的精神來持守,而不只是死板地依戒律的條文來持戒。所以大乘的戒律有很多開遮,就是只要不違反戒律的根本精神,在特殊情況下,是可以允許不必盡依戒律條文的。


 


比如菩薩戒,《攝頌》上說只要具足慈心、悲心、及善心,即不會毀犯菩薩戒,正因為慈心、悲心、和善心,即是菩薩戒的精神。但菩薩戒最根本的精神,則是菩提心,「為利眾生求成佛」的心,所以只要時時想到要利益眾生、要與眾生同證無上菩提,即是念念持守菩薩戒。


 


又如金剛乘十四根本戒,其根本精神是在於對上師的真實信心,只要能完全依止上師,完全照上師所說的去做,便能持守金剛乘戒。


 


只要能把握戒律的根本精神,也是修學佛法的根本精神,要持戒其實並不難。


 


2) 師父曾開示:「把一切妄念都攝歸一句密咒,自然一切戒律都不會違犯。」


 


因為會犯戒,就是我們有不正確的念頭,如果念念都在持咒,那裡會有引導我們犯戒的念頭出現?


 


3) 師父開示最究竟的持戒方法,是時時刻刻安住於體性。但是對初學的行者來說,這是極困難的。所以初學者,還是以念念返照自己的念頭,或者念念持咒,為最佳的入手方法。


 


第七章  宗派


 


一、為什麼會有許多不同的「乘」?


 


「乘」是車子的意思,這是一種比喻,以車子來比喻佛法。有些車子大,可以載運很多人,到達很遠的地方。有的車子小,只能載運少許人,到達較近的地方。用來比喻佛法,有些法門可以令一切眾生都究竟成就,但有些法門則只能讓自己暫時解脫生死,或者只能得到人天的福報。因此,就把全部的佛法歸類成某些「乘」。


 


二、佛法分為那幾乘?


 


顯教的分法,一般是分為五乘:修持五戒,求來生為人,得世間福報的「人乘」;修持十善,求來生生天的「天乘」;修持四聖諦法,求自己盡速得以了脫生死輪迴的「聲聞乘」;修觀十二因緣法,同樣自己了脫生死輪迴的「緣覺乘」;和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求證佛果的「菩薩乘」。第二種分法,是以聲聞為「小乘」、緣覺為「中乘」、菩薩為「大乘」。第三種分法,是以聲聞和緣覺都屬「小乘」。以菩薩為「大乘」。第四種分法,是以上面所講的五乘、三乘、二乘等,都是「權乘」,是方便的教法;以究竟成佛的教法稱為「一乘」或「佛乘」,只有這才是「實乘」,是真實的教法。


 


密宗的分法,則將一切世出世法總分為三乘:人天乘、外道乘、內道乘。內道乘即佛法,又分為九乘:外三乘、內三乘、密三乘。外三乘是顯教,又稱「因乘」,即: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內三乘和密三乘是密宗,又稱「果乘」。內三乘是下三部密法:事乘、近乘、瑜伽乘。密三乘即無上密部,包括:大瑜伽(大相應)乘、隨瑜伽(圓滿相應)乘、和極瑜伽(大圓滿相應)乘。


 


三、為什麼會有許多宗派?


 


宗教,是以目的來區分,不同的宗教各有自己的目的。兩宗派,則依方法來區分,目的相同而方法不同,便形成同一宗教中的不同宗派。


 


由於眾生的根性各不相同,適合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佛法包含有八萬四千種來觀察與解釋,所以解說佛法的理論,也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系統。在這多元的佛學和佛法並容的情況下,以各種不同的佛學理論,配合各自相容的法門,而組織成各種獨特系統的教法,是很自然的事。而其中有某幾個系統的教法,適合此類根機的眾生較多,研學修持的人多,推廣弘揚的人也多,如此就發展成獨立的宗派了。


 


四、佛教有多少宗派?


 


在印度,大乘佛教只分為中觀和瑜伽兩派,中觀派後來又分為自續中觀、應成中觀、和瑜伽中觀三派。


 


中國古代的宗派,有十三派之多,但到現在只剩下七宗:唯識(即印度的瑜伽派)、天台、華嚴這三宗是以研究教理為主,律宗是研究及修持戒律為主,禪宗、淨士宗、和密宗是以實際修持為主。(另有再立三論宗的,但因此派已無獨立的傳承,而其教法也多被其他們宗派吸收,所以這裡不把它列出。)


 


西藏的密宗,又分為四派。寧瑪巴,翻譯為「古派」,俗稱紅教,是蓮華生大士由印度最先傳到西藏的密宗,也是最古老的密宗。此派也是西藏早期唯一的密宗宗派。後來西藏發生一次毀佛運動,此派的傳承,不是流散到邊區,就是由還俗的僧人,以在家眾的身份,私下祕密傳承。之後,再由印度傳進其他的新教派,包括噶學派(俗稱白教)和沙迦派(俗稱花教),後來又有在西藏創立的格魯派(俗稱黃教)。這就是西藏密宗的四大教派。


 


我們圓覺宗,屬於西藏密宗寧瑪巴的傳承,再由第六代祖師—華藏祖師,融合漢藏佛教顯密各宗派的精華而成。詳細的傳承源流,請看本門的簡介。


 


五、學那一派最好?


 


1)每一個宗派都很好,唯以適合自己的宗派最好。


 


2)圓覺宗的法門,特別值得你用心探討、修持。因為:第一、圓覺宗是統攝顯密佛教各宗派之精華;第二、圓覺宗是直接修持果地法門,可以法報化三身齊證;第三、圓覺宗是三根普被的法門,不管何種根器,都有適當的法可以修;第四、圓覺宗的修法次第完備,條理清楚,一入門即有法可憑,可以循序而修,直至成就。且有關修行之理念,皆備有詳細資料,甚易理解而不迷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地藏行者 悟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