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


《楞嚴經長水疏》云: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


宗是宗旨,教學的宗旨。經教裡頭佛常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已經現前,不能改了,怕也沒用處。但是眾生怕果報,這就是什麼?不知道因果,有人不相信因果,果報現前後悔莫及。前天,我看到陳靜瑜居士的一份報告,是在最近這次法會當中,遇到有個同修被附體。附體是兩個靈,一個是她墮胎了的那個小孩,他來討命,另外一個是前世跟她有關係,也來報仇奪命的。所以附在身上苦不可言,而且聽到聲音,勸她跳樓。她跟另外一個法師幫助她調解,才真正體會到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懷孕了,這個小孩不是四種緣不會找妳,他來投胎,肯定佛經上講的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他如果是來報恩的,妳把他殺掉了,這恩變成仇;如果是來報仇的,妳把他殺掉了,仇恨上再加仇恨;如果只是債務關係,現在又變殺了他,他還得要索命,妳這個麻煩可大了。


這兩個附身的靈是要她命的,勸他聽經不聽,我聽這個幹什麼?被附體的這個人本來也聽經,聽不下去,無法聽經。他們就問她為什麼?她說是他們在當中擾亂的,不許她聽經。這才講了多少好話,給他分析因果報應,生生世世沒完沒了。真正要離苦得樂,怨親、仇恨與債務統統要放下,好好聽經,聽經你就明白了,你就覺悟了,非常重要。覺悟之後,你就會相信淨土是真的,阿彌陀佛是真的,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才真正離苦得樂。最後這兩個靈總算是接受了,到講堂聽經。這兩個人離開身體,這個病人算恢復正常。苦不堪言!讓大家看見,讓大家增長信心,告訴我們這是真的,這一點都不假。墮胎的這個嬰兒,勸他到佛堂聽經,他說我沒有臉見人,我的臉都被撕破了。原來才知道,墮胎的時候用鉗子把嬰兒全部夾碎再掏出來,面目全非,恨死了,對母親痛恨,一定要討命。


《楞嚴經》上這一段說,佛教化眾生,自始至終不離因緣,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這個道理不能不曉得。智慧沒開,煩惱習氣很重,佛教他什麼?教他世間法,也就是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善惡的標準在佛法是五戒、十善,這是普世教育,這是最低階層的,你認真修學你不會墮三惡道。五戒十善,前面講得很清楚。在這個經裡第八品,佛給我們講修行最高的原則就是守護三業,經文上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世尊普世教育,對一切眾生而說的,眾生真能做到,這個社會安定、和諧。大眾確確實實他能夠相親相愛,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個社會多美好,這個人生多幸福。所以是人天福慧的根本因緣,你不能不知道。


今天我們遇到了一個稀有的因緣,這個緣是什麼?災難,看你會不會運用。你要是怕這個災難,怕三途地獄,那怎麼樣?不敢不信。我真信或者有救,我不信沒救了。這是逼著你非信不可,把你那個真誠恭敬心逼出來。沒有真誠恭敬,信心生不起來;有真誠恭敬心,佛講的這些經你能看得懂,你能聽得懂,信心生起來了。為什麼你那個疑還在?經看不懂。看不看?天天看、天天念、天天聽講,沒聽懂,聽了幾十年還是沒聽懂。為什麼?疑沒斷,佛號沒有真念。真念佛,萬緣放下了,恭喜你,你明白了、你覺悟了、你真懂了;你沒有萬緣放下,你沒有一心念佛,你不懂。


 


三時繫念法事著重在開悟,冥陽兩利。


信、解都屬於看破,行、證是屬於放下。不信怎麼能解?你就不解。真解了他就真信,你解了多少你就信了多少。所以,信裡頭摻雜著疑慮,懷疑、顧慮,這個是不但淨宗,一切大乘菩薩法裡頭最嚴重的障礙。菩薩對法有懷疑,不能提升、不能精進,他就止在那個地方。如果從懷疑產生了偏見、邪見,那道路就走錯了,走的是佛道,這個岔路是魔道,學佛變成魔了。有沒有這種人?很多,不是少數,自古以來就有這種情形,現代這個社會裡頭更多,很普遍。他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自己要知道就覺悟了,他就回頭了;他沒有回過頭來,說明他不知道,自以為是。這些要負因果責任。


有人說三時繫念的法本不是中峰大師作的,是古人做,託用中峰大師的名號來流通,他名氣大。但是這個本子收在《藏經》裡頭,說明祖師大德承認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我們提倡這麼多年,確實許許多多眾生因這個法本而得度的,真正離開三惡道去往生的。這個本子裡面的開示講得好極了,真正是冥陽兩利。我們看這個本子是真是假,最重要是內容,這是佛教導我們的。到了末法,偽經,假的經滲透在佛法裡頭,怎麼辨別?佛教我們一個原則,小乘三法印,大乘一法印,你用這個方法去辨別。三法印是什麼?無我、無常、苦空。如果這個經上講的是這個,這些事情,真的,不是佛說的佛也承認是他說的。為什麼?跟他的看法、想法、說法一樣,一樣佛就承認,不是他說的他也承認是他說的。你問他,這是不是佛說的?是的,別人說的跟我說的一樣,沒有差別,三法印。大乘佛法一法印,一法印是什麼?實相,你所說的是事實真相,佛承認。要用這個來辨別真假,我們才不生煩惱。


《繫念法事》裡面的開示,經文沒話說,《阿彌陀經》那是佛說的,充其量你就說他自己的開示,他開示如不如法,跟經的意思相不相應,你從這裡去看。如果是相應的,沒有違背的,你要是毀謗它,那就是謗經,謗佛、謗法、謗僧,你要背這個因果責任。現在社會一切求穩定,把穩定擺在第一,你擾亂人心,你讓一些眾生對這些經論、法本產生懷疑,你要不要負責任?它真有問題,那你有功德;它沒有問題,你的罪過可就大了。這是我們學佛人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學佛的人說實在話,自己沒有開悟,不能離開善知識,善知識是老師。我也沒有開悟,我不敢離善知識,李老師當年在世,跟我約定的是五年,五年之中決定遵守他的教誨。五年之後我去見老師,我說老師,五年到了,我覺得還不太穩固,我發心再繼續跟五年。守老師的規矩,我先後十年。在後面五年當中,老師就介紹一個老師給我,這個老師是誰?印光大師。老人家親手把《印光法師文鈔》正續兩編,一共四冊,告訴我,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天天讀《文鈔》,接受印光大師的教誨,依教奉行,這就是印祖的弟子。印光大師有沒有說《中峰繫念法事》是別人作的,假借他的名義?說了,我在《文鈔》裡也看到了。那我為什麼還要提倡?不管是誰造的不重要,能令現前眾生得真實利益這個重要。


這個法本,過去確實很少人用這個,是我們淨宗學會提倡出來的,現在流通全世界,每個地方都做三時繫念法事。這個法事著重在什麼?著重在開悟,冥陽兩利。它不是完全超度的,因為它裡頭有說法,等於說有講經、有教學,兩面兼顧,不是純粹超度。讀經是修定,開示是修慧,福慧雙修。真誠恭敬老老實實去做,決定有好處。我自己學,我得利益,我才把這個本子介紹給別人;我自己沒有學,我自己不得利益,我絕對不會介紹給別人。現在這個佛事,二00八年我在實際禪寺,那時候到處有災難。我跟滿成老和尚商量,在實際禪寺大殿舉辦一個七七四十九天的三時繫念佛事,希望用這個功德來化解災難,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祈福。過了兩天,就有通靈的人來告訴我,說災難很嚴重,時間很長。我問他多長?他回答我,大概三年,他說四十九天的法會力量不夠。我說那怎麼辦?他要求我做一百個七。我們本來是七個七,做一百個七,一百個七就是七百天,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就找滿成老和尚商量,老和尚慈悲,老和尚說很對,反正這是好處,不是壞事,他同意了。所以我正式邀請悟道法師來主七,主持這個冥陽兩利的法會。


《繫念法事》我講過一遍,留的有光碟,在做法事之前,先把這個光碟認真仔細去看一遍。為什麼?經、論,開示是論,這些東西搞清楚、搞明白了,展開法本隨文入觀,那功德無量!如果只是照念,形式上做,經跟開示的意思都不懂,滑口而過,這個利益不大。一定要隨文入觀,也就是有信、有解。入觀之後,我們就能夠把自己不善、錯誤的想法、看法轉變過來,轉變成正知正見,這就是轉迷為悟,這個功德真大。實際上,任何修行的方法,這些經懺佛事,都應該先把這些經、儀規講清楚、講明白然後再做,這樣就對了。


 


邊地疑城與懈慢國


疑城者,若人於疑心中,念阿彌陀佛,則生極樂邊地之七寶宮殿中,五百歲中,不得聞三寶之名。乃疑人所居,故曰疑城。


這是把原因說出來了,為什麼這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別人花開了,他花不開。所以稱它作疑城,稱他作胎生,他沒開。這裡說得很清楚,最長的五百歲,五百歲是指我們這邊人間五百年。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這個概念,因為他們那個世界沒有我們所謂的空間、時間,它沒有。


如《守護國界主經》云:「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眾善俱現。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地府不收,安養不攝,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於疑城。五百歲受樂。再修信願,方歸淨土。」可見信願二者實為往生見佛之根本。


這是世尊在《守護國界主經》裡面所說的,這些常識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人命終的時候預知時至,這是常有的,我們常見的。正念分明,臨走的時候神識很清楚,一點不迷惑。臨走的時候沐浴,換了衣服,吉祥而逝,走得非常安詳。佛來接引的時候,光明照身,他見佛相好,眾善俱現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都見到了,但是他見到,別人見不到。慧遠大師往生,佛來接引他,極樂世界現前,他見到了,送他往生那些人沒見到。而是遠公跟大家講,極樂世界我看到了,佛來接引我,還有蓮社早先往生的人都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一起來接引他往生。我們相信祖師不會說假話。祖師在這個時候告訴大家,極樂世界這個相現前,他一生當中過去見過三次,從來沒有跟人講過。今天現前,這是第四次,第四次是佛來接引他往生,他要走了。別人問他,你見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他回答說,跟經中所說的完全相同。


那個時候,修淨土的只依靠一部經,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還沒有翻出來。遠公在廬山東林建念佛堂,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靜修,就依靠一部經、一句佛號,個個往生。真幹,大成就!六祖惠能大師一生度了四十三個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遠公這一百二十多個人,個個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個成就比明心見性高。明心見性在大乘經上說,《華嚴經》上初住菩薩,念佛堂往生這些人有很多不止初住,他躐等了。可以說除淨宗之外都沒有躐等的,只有淨土宗。這個躐等有理論做依據,根本的理論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因。第二個,緣,凡是真正相信淨土,發願求生的人,佛說了,皆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若不是無量諸佛加持,你怎麼會相信?你怎麼會不懷疑?


我們從這些話裡頭就能體會到,我今天信心不足,還有一點懷疑,這什麼原因?我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還不夠多。那怎麼辦?你真曉得這個因緣,你就有辦法,我現在加緊努力念佛,把這門課補足。能補足嗎?能。為什麼?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得相信才行,相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句名號具足一切諸佛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功德,我這一聲念得相應,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很短時間我就能把供佛的功德補足。什麼時候知道補足?真信了,不懷疑了,那就是補足了。還有懷疑,沒補足,你繼續再念,念個幾天、念個幾個月、念個幾年,一點懷疑都沒有,那就補足了。補足,決定預知時至,決定正念分明,見佛相好,眾善俱現。這個眾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見到了,菩薩見到了,阿羅漢見到了,人天大眾往生的人統統見到了;依報,宮殿、樓閣、寶池、德水,你全都見到。所以,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這一點都不會錯的。


「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你看,念佛持戒沒有精進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地府不收」,極樂世界不攝,也不要你,「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於疑城,五百歲受樂。再修信願,方歸淨土」。這個念佛持戒沒精進心,還有懷疑,他到哪裡去了?這是我們看到最多的,送往生的,這種情形最多,也沒有什麼特殊的瑞相,也沒有惡相。下面這三句就很有趣味了,「地府不收」,他沒墮三惡道;「安養不攝」,實在講安養攝受,不是不攝,只是往生花不開;「如睡眠而去」,是因為這個人疑情未斷。這個疑跟情我們把它分開來說,疑是疑惑,情是情執,這兩個事情真麻煩!有疑生疑城,有情執,真的安養不攝,到哪裡去?多半又回到人天,把他自己所修行的全變成福德。有堅定的心,信心,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他決定得生淨土。疑情障礙他,他不會受什麼苦報,回到人間再修,那就要靠他的感應,真心想修,會感得善知識的幫助;如果不是真心,遇善知識難!不遇善知識,盲修瞎練,往下墜落了;真正遇到善友,你才不斷向上提升,善友對我們修學關係太大了!遇到善友而不能成就,那是什麼原因?孝敬不足。淨業三福上頭兩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上面有缺陷。所以遇到善知識也不能成就,一樣走錯了方向,這個事情不能不知道。


這些住在邊地疑城的人,五百歲受樂,就是不見佛、不聞法,你就曉得見佛、聞法是多麼重要的事情。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修,亦如是。現在佛不在世,我們造佛像,造佛像的用意,眼雖然見不到佛,心裡頭有佛,取這個意思。見佛像如真佛在面前,這樣供養佛像就無量功德。如果供養佛像,沒有把它當作真佛看待,功德就沒有了,有福德沒有功德。總在一念,一念真誠就得真實利益,一念懈怠,有一點福德,福德裡頭還摻雜著過失,《印光大師文鈔》裡頭說得很清楚。「可見信願二者實為往生見佛之根本」,就在這兩個字,真信、真願,你就有機會見佛,你具足見佛的根本條件。想見佛而不具足信願,很難滿願,你見不到。


此外更有懈慢國,或稱懈慢界。在此土至極樂國之中途。生此國者,染著其國土之快樂,而起懈怠驕慢之心,不更進而生於極樂,故稱為懈慢國。


這個不在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之外,我們在前面也學到過,「在此土至極樂國之中途」。「染著其國土之快樂,而起懈怠驕慢之心,不更進而生於極樂,故稱為懈慢國」。有這麼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誰去往生?都是修了大福報的人到這裡去。為什麼會生在這個地方?對極樂世界有懷疑,半信半疑,中途看到這個世界,以為就是極樂世界,不想再離開,這就錯了。


如《菩薩處胎經》曰:「西方去此閻浮提十二億那由他,有懈慢界。國土快樂。……前後發意眾生,欲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深染著懈慢國土,不能前進生阿彌陀佛國。億千萬眾,時有一人,能生阿彌陀佛國。何以故?皆由懈慢執心不牢固。」準上經義,懈慢國亦屬邊地疑城之類。


這一類它不在極樂世界,不像前面說的,前面說的疑城、邊地,實際上它在七寶池中,它真的在極樂世界。這個懈慢國不是的,不在極樂世界,是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我們一看就曉得,修大福報的人,他們的享受肯定超過欲界諸天,甚至於色界諸天,他進入這個地方他就不想離開了。你看深染著,甚深染著,不想再往生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都被這個境界所迷了。億千萬眾裡面可能有這麼一個人,他離開了,他到極樂世界去了。原本的目標都是極樂世界,沒想到全都墮落在這裡頭。


你說懈慢國,墮懈慢國的人他知不知道?知道,這不是極樂世界,這裡頭沒有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去?貪心、愚痴他就去了。貪瞋痴是煩惱,唯識所變,這麼去的,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些都是告訴我們事實真相,往生之難!淨宗確實難信易行,怕的是,最怕的是信心不足,還帶著有疑惑。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謂高名厚利,這種巨大的誘惑力量往往讓你變節,你守不住了。往生亦如是,這個境界現前,你能夠不起貪心嗎?看到這個境界,把你那個貪著勾引起來,你就墮落了,你說這個多可怕。


案:本段併請參考前文邊地者或名疑城、懈慢國


(本篇節錄自《淨土大經科注》第511集)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地藏行者 悟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