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就是捨,古印度話叫檀那,漢語翻譯為布施,布己所有,施與眾生。佛教把布施分為三種:1.財施,2.法施,3.無畏施。
所謂財施就是施財舍物,架橋鋪路、捐建寺廟、放生施食、施衣送藥、扶助弱勢群體等,與社會上所講的做慈善相比,佛教財布施的範圍小至一針一線,大到國城聚落、名譽地位、財產身命等無不可舍,佛經上說釋迦世尊昔日行布施曾代鴿餵鷹捨身飼虎,可謂難捨能捨。




布施就如種田,不播種,怎麼可望收穫呢?在我國,春秋時代越國有個大臣叫范蠡,他輔佐 國 君建立了功業,看到 國 君不可同富貴,便棄官出走,到他國隱姓埋名,做起生意,在一個地方大發之後,便把錢財散發掉了;換一個地方,又發財,之後又散掉;又換一個地方,又發財,之後又散掉;如此三聚三散,真是越舍越有。以至於後世做生意的很尊崇他,乾脆稱他陶朱公,把他當財神看待。大財不是爭得的,是捨得的,不捨不得,大捨大得。

布施的利益如此殊勝,那麼假如有人想做布施,可自己命窮福薄怎麼辦呢?下面這個貧女舍燈的故事可能會對我們有所啟發---阿阇世王時有一貧女,看到國王用一百斛麻油燈供佛,很歡喜,跟我們大家一樣,她也想發心,可實在太窮,縱然拿出所有積蓄,她也只有兩個錢,兩個錢只夠買二合的油,怎麽辦?她暗自動了這麽一念,沒想到一念感動了天地,感動了賣油的老闆,老闆又多送了三合油給她。她想五合油點起來半夜就點完了,再暗自發一個願吧:假如有一天自己也能成為像佛陀那樣完美的聖人,希望自己點的這一盞油燈通宵都不會熄滅!有感就有應,結果那晚,奇蹟出現了:儘管國王點的燈很多,但就是有的明,有的暗,只有貧女點的燈,光明達旦,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想用袈裟把它扇滅,那燈卻反而更亮。眾人不解,這時,佛給大家揭開了謎底:這個貧女要成佛了,她過去世已親近了一百八十億完美的聖者,再過三十劫,她就要成佛了,她舍的燈,不是目蓮尊者的神力能夠吹滅的



這個故事聽來讓人感覺非常不可思議,貧女之所以貧窮,乃過去世很少布施,之所以成佛,乃由於今生一念布施,通過它,佛啟示我們,布施其實不在於多少,不在於財富,不在於地位,關鍵是要隨分隨力,一念至誠。



剛講過的是財施,除了財施,佛還教我們兩種布施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當眾生遇到困難,煩惱重重的時候,我們無條件用智慧方便,如精神、知識、學問、文化等布施,為他們講說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助他們走出困境,這就是行了法施。當別人遭遇危險苦厄的緊要關頭,我們無條件用智慧幫他們,解除其恐怖使他們無畏;當他人因事苦悶,喪失信心時,我們或開導、或勸慰,幫他們排除艱險,令他們遠離身心恐怖,鼓舞起他們繼續上進之心,這就是行了無畏施。



  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財施得富貴,法施得聰明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貧女舍燈居然授記成佛。為什麼?因為眾生最難克服的毛病就是一個字。因為貪著的關係,使得我們流浪生死,頭出頭末,因為貪著的關係使得我們不能夠廣修布施。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把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是過時,自己不喜歡穿的,才會比較大方的送給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剛買的時裝,送給他人。再比如送人家電器,總是看家裡那些用不著,用舊了的拿去送人。我們不會把剛買回來的大彩電,搬去送人。為什麼我們捨不得把最高檔、最貴重的東西送給人家?原因就是貪著。因為我們對好的東西產生執著。如果你這些最好的東西不貪著,能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拿去布施,救濟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那麼,本身也是在破除我們的自私、慳貪、執著和煩惱。



我們修念佛法門,布施戒貪相當重要,古時侯有位禪師,修行很好,可老是惦記著皇帝御賜的飯缽,被閻王老爺知道了,派小鬼來抓他,繩子要套脖子了,生死關頭,他突然醒悟,趕緊把心愛的缽摔破,什麼也不貪著了,說也怪,閻王和眾小鬼立刻就消失了。所以我們要一切放下,怎麼放下?要捨呀!舍的越多,往生的障礙越少。要施捨成習慣,習慣成自然。每天施捨多一點,我們的貪念就會少一點。我們施捨了,眾生得幫助啊,我們施捨了,就與眾生結法緣了。走到那兒,人家都歡喜我們呀。我們的心安了,修行精進了,人生就幸福。尤其是法施,佛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為他人行佛法布施。有一天有人從我們這兒明白了佛法,依法來修行,成了佛,這個成佛的人就是我們幫助他成的了,他肯定也會來幫助我們成佛的。這不是增上的福德嗎?

布施是可以有大成就的,大成就也是需要智慧的。佛告訴我們,布施者要三輪體空,儘管布施了,也不要有求什麼回報的念,若施捨時有求回報的念,就談不到什麼功德了。即便得到升天的福報,還是像仰箭射空,勢盡還墜,來生依然不如意。所以我們要學那個舍燈的貧女呀,她內不執著施捨者的我相,外不執著受施者的人相,中不執著所施的物相,布施了,心地裡卻不落什麼痕跡,好像沒有這回事一樣。這樣一念至誠,如此佈施哪怕一燈一草,人人皆有成佛做祖的可能!無怪乎佛經說布施是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啊,依教奉行,渡過煩惱的中流,就到達了涅槃的彼岸。
大乘經上說菩薩利益眾生,應以布施為先,所謂未成佛道,先結法緣,印光大師也曾開示念佛行人,說行布施等六度如順水行舟,(修行成就)不亦快乎!是故我們切莫曲解了布施,阿彌陀佛!



佛說有三十三種不淨的布施

佛告訴毘耶娑,有人雖做了好事,但挾帶了功利性的不清淨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舉了三十三種不清淨、不純淨的布施:

第一種,是以歪曲的心理、顛倒的見解、無純淨發心所施的財物,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種,有人昨天請我吃過一塊蛋糕,今天我要還禮;或者他十幾年前幫助過我,現在他有困難我要接濟他。這都屬於人情上的投桃報李,禮尚往來,不算布施。

第三種,有人施捨財物,不是出於真正的慈悲、憐憫和同情心,而是為了耍闊氣,或純粹是打發人家了事,這不算布施。

第四種,因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這束花特別喜歡,多付上一毛錢;或上舞廳感到 那位 小姐很漂亮,多給兩個小費,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種,把財物丟到火中或投進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財物白白扔掉了,卻不能使別人受益。

第七種,有人送禮給大人物,指望以後可以有所提拔照顧;或者看在某個大老闆甚至總統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濟事上湊上一份,藉以拉個關係,這都不是純淨的布施。

第八種,怕強有力的黑道中人來搶你,趕快送錢消災,這不是布施。

第九種,送人家鴉片、海洛因、麻醉劑等毒品,這不是布施。但醫生見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針以止痛,這是布施。這裡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種,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兒子前天買了一把防身刀給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錢。我打電話問他這是什麼意思,他說美國人的規矩,送刀給人,不是讓人自殺,放上一毛錢,表示吉利的意思。這個我不懂,他還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種,送肉與人,那是殺生而施捨給人家,這不算布施。

第十二種,你收養了許多孤兒,保護他們,把他們養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後可以使喚他們,做你的幫手,這就帶上先決條件了,就不能說是純淨的布施。

第十三種,為了出名而施捨,不是純淨的布施。

第十四種,為了捧歌星戲子而出錢,比如一個歌星開賑災歌唱會,一天收到幾千萬捐款,這個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錢者未必是淨布施。歌星不唱的時侯,你為什麼不布施?有些人是為捧歌星的場,這個里頭有差別。

第十五種,有些人破產了,財物轉到別人手裡,這並非出自自願,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種,比如說,這個屋子因鬧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給你出家人做廟子;或者因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煩,乾脆送給社會慈善機構,這都不算淨布施。

第十七種,有人因學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幫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沒有錢,就拿人家的財物做人情,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種,谷麥在田地倉屋中被鼠鳥等所食,並非有意送與它們吃,不能說是布施。講到這裡,想起前兩天報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陸災區的大米,在碼頭搬運中發現是發霉的。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黴米會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惡業了。

第十九種,假使我電腦壞了,我請這方面的行家來修理,請他吃飯,送他錢。這是你想學東西,是應該付的酬勞,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沒有條件的。

第二十種,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醫師一個大紅包,以為醫生就會對他盡心了。這是有求於人而給錢,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種,打了人家,罵了人家,自己覺得難為情,然後送東西給他謝罪,這個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種,有人布施了之後,心中疑慮人家是否在騙他,或在想人家以後是否會報答他。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種,有人施捨了之後心痛懊悔,這就不是布施。我年輕時在四川學佛,人家有困難,我站出來說要幫助他,大家比較買我的面子。後來有個老前輩勸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緣了,為什麼呢,他說四川人有句老話,"勸人出錢,如鈍刀割肉",人家雖然給了你面子,但那個人心裡難過啊!他還給我講了個笑話:有個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連孫悟空都降服不了。後來從西天佛祖那裡派了個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小和尚說此行不是來收服他的,只是給他看個東西。說著,從背上黃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緣簿,"居士,請你多少寫一筆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所以,平時在人家談布施時,我就不輕易談。有些人把錢送出去以後,越想越後悔,越後悔越睡不著,"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第二十四,還有的人,送了東西給人家,好像這個人從此就賣給他了,今後定要人家報答他。這個就不是淨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賬可查,你看他們念什麼《心經》、《白衣咒》,念一段經,在黃裱紙上戳一個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後帶到陰間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塊還是三十五塊。這等於在投資,將來連本帶利得多少好報。 "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臨死之時,感到痛苦了,曉得時間不長了,不把財產傳給子女,布施出去。這也不算淨布施,因為你已曉得財產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屬於你了。沒有清淨心,還是不行。

第二十七種,為了名譽而施捨,希望在電視上露面,希望在報紙上廣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這不是淨布施。

第二十八種,好比說看到 黃 醫師都出了十塊,我就出十五塊,蔡老闆不服氣,出二十塊,把我們兩個都蓋了。出於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財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種,為貪女色而擺闊氣,送種種金銀珠寶、綾羅綢緞等貴重東西,那是你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種,有些人因為自己沒有兒女,所以才願意拿出家產送人,這是做好事,固然不錯,但從佛法的布施學來看,還不算是純淨布施。

第三十一種,以有無福德來挑選布施對象,這樣的布施不是淨布施。

第三十二種,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濟窮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淨布施。

第三十三種,就是為了鮮花果品而捨物與人,這也不是布施。這是很輕的一條了。

佛告訴毘耶娑,這些不淨布施,不會得到真正佛道的果報,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報而已。佛用種子作比喻,布施作為一種業力行為,等於播種,挾帶不純動機的"垢染布施",就像種子下到鹽鹼地裡,不會有好的收成。而且,這種子本身的功能("種子界"),不但與土地的品質("地界")處在一種相依相存的關係中,還須有陽光、空氣和雨水,才能使種子發芽。種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會發芽,但下在貧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潤,也是不能開花結果的。


 


 



  布施是一種付出,而在付出前要有捨己為人的發心。發心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付出自己喜愛的、執著的。

  例如一般人對於色身、錢財、名利最貪著,朝思暮想汲汲營營就是為了這些,以這樣的貪愛為生活的目標,所以生活便有種種的「求」,求不到時很憂惱;求到了又害怕失去;一旦真的失去了真是痛苦萬分。所有的煩惱痛苦,仔細推想起來皆源自於我們的「貪」,所以當我們不再執著自己所貪愛的,那麼人生必定是無比的自在與歡喜。

  行布施時,付出的行為,就是在讓我們放下貪愛執著的心。一旦不執著、不貪愛,便不會因貪求而產生種種煩惱。同時藉由布施還能利益比自己更需要的人,真是自利利他,修善積福無上大法門,也是行菩薩道的根本,藉由布施去除貪心、增長慈心,與眾生廣結善緣。

  人生在世必須有福德資糧,福德是我們過去種的因,現在的果報成熟了。善法福德的果報現行,做任何事皆有助緣,也容易成就。相對的,福德善法不具足,做任何事都是障礙,就算有再好的才能都很難有所成就。過去種慳貪的因,沒有一點善法利益他人,跟眾生沒有結任何善緣,果報成熟了便是貧窮下賤;缺乏助緣。所以想要人生順遂,沒有障礙便要有福德資糧。佛法中將修善積福所累積的福田,分為三種,悲田、恩田與淨田。

  如果我們發心,捨下自己最愛的錢財、心力與時間,資助貧窮病弱的人,便是成就悲田的功德。為何稱為悲田,因為這當中有我們悲憫、同情、憐愛的發心而成就的福田。古人云「救急不救貧」,如果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便知道,今世貧窮的業報來自過去所種的惡因,現在貧窮的果報現前,沒有福德資糧所以才貧窮下賤,他人的資助也只是暫時的解困,或者因為福德不具,也無法享用別人的施予。因為這樣的布施,利益眾生未能徹底,所以在三種福田當中福德較小。

  第二是恩田,父母長輩劬勞養護、師長教導禮義,成就我們的身心安定,正常的成長。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健全的成長,父母師長的恩德很大,知恩、感恩報恩,因為這樣的發心,布施供養、孝養父母師長,所成就的便是恩田。

  第三是敬田,我們發心布施的因是種在清淨的田中,清淨的因,未來便是清淨的果。我們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布施供養便是敬田,此種布施福德最勝,因為唯有三寶住世,佛法才能宣流,所有見到佛像、聽聞佛法的人,都能因此種下清淨的因,慢慢因緣成熟,開始修行,最後脫離三途惡道的果報,不再輪迴受苦,這樣的布施供養,能徹底的解救眾生脫離苦難。供養三寶,就是護持佛法久住世間,佛法久住,無量眾生便能因聽聞佛法而得解脫。

  《佛說布施經》云:供養三寶可得五種利益: 1.身相端莊 2.氣力增盛 3.壽命延長 4.快樂安穩 5.成就辯才,清淨的供養,當下遠離煩惱,除心束縛,得清淨心。也因此生生世世與三寶結清淨善緣,功德無量無邊。所以諸福田中以供養三寶福田最勝。 

  就布施的種類而言,有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是指錢財的布施供養,法施,是能宣說佛法,令人聽聞解脫煩惱。無畏施,是指能施予人遠離恐怖憂懼,例如安慰話語或關懷的態度,這些都是布施的種類。

  就廣義而言: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體諒的話、一個親切的眼神都是在行布施,週遭的人也會因為如此,心情、心念都得到良好的提昇。本著這樣的發心而布施言語、笑容,就是一個慈悲的發心、利他的發心。日久功深,就是圓滿的人際關係,週遭都是善緣、也是助緣,這樣的人生也會愈過愈順遂、愈過愈光明。

  明白了布施的意義、種類及布施的福德,更進一步,還要了解布施的真義。有時我們一旦行布施,天天便掛念自己做了一件善事,或許也期望著別人有好的回應、或者希望馬上有好的果報。一旦事情不如己願,馬上又指天怨地,這樣有所求的布施,仍屬於一種貪著,仍是離不開貪求的煩惱痛苦。

  行布施是一種付出,而付出首要在發心,是一種捨己為人的發心、一種利他的發心、一種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的慈悲。常存此心,在付出的當下,心中自然清涼、法喜、快樂,當下便猶如身在淨土,因為我們清淨的心念就是在淨土。

  更進一步要體達三輪體空之理,世間所有萬法皆在剎那生滅變異當中,何有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受施的人,無常遷異了不可得,了達緣起性空之理,雖行布施,而不執著布施之相,心始終安住在不動、清楚明白的覺性當中。心雖不動清楚明白,亦不礙運用因緣,建立因緣廣行布施,雖行種種布施,心中對所做的布施又不執著,便是最高的菩薩行,便是真功德。

  最後用一個故事,做為這個問題解答的結束,也許我們都能從中加深體會,布施的真義。

  過去,有一個人慳貪的習氣很重,對於任何他喜歡的,總是說「我要!我要!」從來沒有說過:「我不要」。

  一天在佛陀托缽回程中,他遇到了佛陀,向佛陀索求缽中的歡喜丸,佛陀告訴他:「你要歡喜丸可以,但這當中有條件,我可以給你兩顆歡喜丸,然後你必須把當中的一顆再還給我,並且說道,我不需要這顆歡喜丸。」

  為了得到歡喜丸那人欣然答應了,但是當他要把手中已拿到的歡喜丸再拿出來時,顯然相當的困難。因為他這一生,不,事實上應該說好幾世以來,從來沒有把已拿到的東西再拿出去的舉動,但是為了得到歡喜丸,他用顫抖的手,掙扎的交出一顆歡喜丸,結結巴巴的說道:「我……我不……不需要……不需要這顆歡喜丸。」
旁邊的弟子看了好笑,好奇的問佛陀,為什麼要這樣大費周章的給一顆歡喜丸。

  佛陀慈悲的說道:「這個人慳貪的習氣已經許久,從來未曾有過一絲想要布施的心念,如果再這樣下去,未來必定是惡道中輪迴的命運,所以我要在他的心念中種下一個布施的因緣,不要小看今天這樣小小的一個善念,將來這個善念的因緣成熟了,憑這這個善念他將脫離惡道,開始修行,未來將會解脫諸苦,永斷煩惱。」



 




七種不需本錢的布施


 


即使沒有財富也能做的七種布施





有一人向佛訴苦:「我不管做什麼事都會失敗,這是為什麼?」





佛說:「因你從不佈施!」





那人答說:「可我是一無所有的窮人!」





釋佛開示:「不對!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佈施!」






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





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





三為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佈施。





四為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





五為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





六為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佈施。





七為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佈施。





如果你能身體力行此七項佈施,生命也會跟著有所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地藏行者 悟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