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公                                地藏王菩薩                            道明和尚(閔公之子)


           


                        認識地藏菩薩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地藏王菩薩以廣大的悲願著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掌管地獄的「幽冥主宰」,是救渡地獄中受苦鬼靈眾生的大菩薩。
能荷擔一切眾生的難行苦行,圓滿一切眾生的心願。
大乘佛教中,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的數量雖是無量無盡,但是事實上,成為大多數人信仰對象的,也不是很多。 在菩薩中,


 






普賢菩薩以行願著稱,

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

觀音菩薩以慈悲著稱,

虛空藏菩薩以包容著稱,

地藏王菩薩則以悲願著稱,



以悲願為其特德,亦即地藏王菩薩是本願的菩薩。其悲願遠超過其他菩薩。


在《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中談到地藏王菩薩的過去生是一位孝順的婆羅門女以及他普濟六道的本願;在《十方廣十輪經》等也說他是一位具足悲願的菩薩。

而且不只在顯教中有如此的記述,在密教經軌裡也有一樣的說法。地藏王菩薩在密教金剛界中,是「費生如來」的化現,以平等性智為實體,表示福德成就的德用;在密教胎藏界是屬於蓮華部,可看作是阿彌陀佛的分現,以妙觀察智為寶體,表示怨親平等的慈悲。


因此,後世甚至產生彌陀、地藏王一體的說法 (「沙石集」中有彌陀、地藏王一體的說法,「諸紳本懷集」裡也有法藏、地藏王一體的說法)。在密教的金剛界與胎藏界兩部中,地藏王菩薩的密號有「與願金剛」、「悲願金剛」、「願滿金剛」等稱呼,由這些名稱可以得知,這正表示他是一位悲願菩薩的意義。


在佛教中,由於地藏王的悲願廣大,發願入於地獄,利益罪苦眾生,使令解脫,所以常以地藏王菩薩作為 「大悲一闡提」(表增上菩薩)極善不成佛的例子,是確實有原因的。



【關於 「地藏王菩薩」的名號】


在佛法中,菩薩是依其特德來立名,不像我們一般人的名字,與自身的心行毫無關係。中國熟知的四大菩薩,於其名號都加上一個讚詞,如


【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大願地藏王】,


由地藏王菩薩 「大願」的讚詞來看,地藏王菩薩的願力是特別深廣的。


地藏王菩薩的梵名為 「乞叉底檗婆」(Ksitigarbha)而其中的(ksiti),是Ksi轉化而來的,由具有地或住之意是地與大地,也是 「地大」。而「檗婆」(Garbha)是胎藏或含藏、伏藏之意,如金礦、銀礦、煤礦、鐵礦等。於佛法中名為「藏」,則足指庫藏的意思。


「地藏王」的含義,從 「地」來說;也是四大之一,能擔當一切,一切高山峻嶺,萬事萬物都在地上。所以,以 「地」來此喻地藏王菩薩的功德,能夠荷擔一切眾生的難行苦行。
「地」也有依止義,一切草木皆依地而出生成長。比喻世間一切自利利他功德、,依地藏王菩薩而存在而引發。


地藏王菩薩能含藏種種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荷擔一切難行苦行,救度眾生,所以名之為地藏王。世俗稱為地藏王王,這名稱的由來,也許是因為地藏王比丘為新羅國王子的因緣,而加「王」字以尊稱之。


由唐朝的不空三藏大師所翻譯的《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中舉出。地藏王的梵名為 「乞灑訶羅惹」(ksal)arana)的梵名。「乞灑」Ksa是地之意,「訶羅惹」harana是含攝之意,可知追也足地藏王的梵號。經中並說明地藏王菩薩與金剛界曼荼羅南方費生如來的四親近菩薩中的金剛幢菩薩同體異名。


住空海大師的《最勝王經》中也開宗明義地記載:「據金剛頂經,妙幢、虛空並是寶部尊。此部費生為王。(、、、中略)妙幢,地藏王異名。」都足同一說法。


這足因為金剛幢菩薩在金剛界曼荼羅中,位於寶生如來酌西方,具足大悲方便功德,為了表徵證得是為菩提的因地菩薩,所以被視為與萬法能生之體的地藏王菩薩同體。


《地藏王十輪經》中有一句描述地藏王菩薩的偈子,非常的貼切:


「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秘猶如秘藏。」


地藏王菩薩的忍波羅蜜第一,所以安忍不動如大地,猶如大地能夠承載一切眾生的種種罪業,了知一切生命的法要,所以尊名為 「地藏王」。


另外經中又記載:「此善男子(即地藏王菩薩)成就如足不思議功德伏藏。」又記載:「能發堅固大悲伏藏,滿一切眾生心願。」地輪的堅固不壞,又能維持萬物不使傾動,以此來比擬地藏王菩薩堅固的菩提心;如大地伏藏無量珍寶,又含藏一切種子不使朽壞,比喻地藏王菩薩能保持法界眾生的善根種子,為了眾生而受眾苦,經無量劫而不灰心。


尤其他是地獄救苦的菩薩,和焰摩同體,都和大地有關係。


自古以來,天覆地載的思想賦予地德的,是堅固不壞的德用和無邊廣大的勢力以及生育萬物的功德,而地藏王菩薩的內證外用也不出於此。


當然,有虛空藏、天藏、月藏、日藏、梵藏等菩薩名字的地方,一定可以看到地藏王的名字。假若將地藏王菩薩拿來和古代印度神話作聯想的話,梨俱吠陀的比里底毗 (Prthivi),在密教就是地神 (持地神),指堅牢地神。

在《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中,列舉了大地的各種現象以及堅牢地神,後世密教中,會有地神與地藏王一體之說並不是偶然的。



 


 


 


               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九華山


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大是四位大菩薩應跡的四個淨地,分別是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其中安徽省青陽縣的九華山,即是地藏王菩薩的應化道場。


九華山位於安徽青陽縣西南四十里處,原名為九子山,發源於黃山西脈,經過太平、石域,蜿蜒進人青陽縣的南境,方圓一百餘平方公里。


九華山祖傳九十九峰,其中以天台、蓮華、天柱及十王峰等九峰最為雄偉。其中有九十峰峰頂有九小峰,形狀類似嬰兒圍成一圈,背向著外團聚而嬉戲,所以才有九子山之名。此山風景奇麒,山高雲表,各種地形高妙,瀑布、怪石、奇樹、溪流皆有,自古以來常引來很多騷人墨客的讚賞。


《太平御覽》記載:「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名九子山。」
而唐代詩人李白在此遊歷之後,石見九千峰聳立好像蓮花,所以就寫下 「望九華贈青陽韋仲堪」一詩:


苗而九江上。遙望九華峰,




天河挂綠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



君倍東道主。於此臥雲松。



 

九華山的山名,也因此由九子山便改名為九華山了。而李白的另一首詩中云:「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更將九華山的靈秀氣魄顯露無遺。

九華山中多泉溪瀑布,怪石古洞。古松參天,而其間翠竹如海,山光水色,無比的獨特別緻,古往今來,天下名人奇士,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


其中十王峰為主峰,海拔一千二百四十二公尺,由於相對的高度相差十分的大,因此更顯得氣勢磅懶,上俯日月,下瞰雲霞。其中清泉逆石,碧霧擬空,更是奇麗無比。

九華山素有 「東南第一山」的美譽,而山上群峰藐秀,景色清幽,無怪乎很多人選擇來此修行,確實是理想的清修地方。


九華山上最早的寺庵,相傳建立於東晉。在東晉安帝隆安五年(公元四0一年)神僧杯渡禪師,曾經在此山講經傳法,開始創立茅庵。

九華山之所以傳為地藏王菩薩的應化道場,根據《宋高僧傳》卷二十所記載,其因緣是來自唐朝的金喬覺。


金喬覺是新羅(現韓國)王族,在佛陀滅後一千五百年 (永徽四年),攜著白犬善聽渡海來到九華山,看到山明水秀的九華山,便決定在此山修行,結盧七十五年。
相傅金喬覺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在殊勝的因緣中,開啟了地藏王菩薩與中華的殊勝因緣,而其法號為地藏,人稱金喬覺為金地藏。


金地藏在山中的苦修,感動了九華山大地主閔公,閔公心懷善念,對金地藏非常的崇敬。因此,每次設齋供養一百位僧眾時,必定虛讓一個位置,以迎請洞僧 (金地藏)來圓滿一百位僧數。


相傳金地藏為了弘法的因緣,有一次就向閔公乞求一袈裟的地。閔公二話不說便歡喜的應允了。這時只見金地藏將袈裟展開,投於虛空,袈裟偏覆了九華山,於是閔公就全部歡喜的將九華山供養給金地藏。


後來閔公的公子依「洞僧金喬覺」出家,即是道明和尚;之後閔公再禮拜其子為師。在洞僧涅盤後,大家都認為他是大願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因此,九華山乃成為地藏菩薩應化在中國的道場。而今日的地藏菩薩兩旁的侍者像,左為道明和尚,右為閔公,就是由此典故而來。



【九華山的開山寺 化城寺】


化城寺為九華山的開山寺,也是山中最古老的寺廟。


早在開元末年,有一位名為檀號的僧人,當時為鄉老胡請住於此,廣度大眾。但是,由於信眾極多,而被當地土豪所嫉妒,就報官加以陷害。而當地官員沒有明察此事,就在焚其居所之後,廢止其傳道。


於是,諸葛節等人就買下檀號的舊地,準備建寺。而傳說此地,也是東晉隆安五年 (公元四0一年)神僧杯渡築寺為庵的地方。


諸葛節等要為金地藏建寺,一時轟動了九華山附近的地方。近山的人,都紛紛回集於化城,大家伐木取石,建築叢林寺院。慢慢的,整座寺宇,就逐漸成形了。


在大殿上,金地藏安置了釋迦牟尼佛的聖像,並於佛壇安立著種種的妙飾,並在寺前建立樓台山門,增加化城寺的莊嚴。最後寺院終於在大家努力的闢建下完成了,金地藏的首座弟子勝瑜法師,應居於首功。


化城寺建成了,整座寺院依著山勢而建,分門廳、大雄寶殿、藏經樓等。
寺內有一個大木架,上面著一座洪鐘,重二千餘斤,鑄造於清光緒年間,輕輕敲擊發出清陽悅耳的聲音,「化城晚鐘」也是九華十景之一。


 


相傳地藏王菩薩生於六二九年的新羅王國,就是二十世紀行政區域上的韓國,也有一說,地藏王菩薩生在唐朝武則天登封元年(六九六年),姓金名喬覺,是新羅國第七代國王金理洪的兒子,七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王位由叔父金興光繼承。



  金喬覺雖然身為王子,但一點都不高傲,生性非常的淡泊、樸實,自幼喜愛典籍、經文。在金喬覺二十四歲時,就剃髮出家,離開宮中,帶著一隻白犬名叫「善聽」,單獨航海離開仁川港口。船開到中國的長江時,受阻於港口的沙灘,就棄船上岸,一心要找尋適於修道的名山大川。



  經過千辛萬苦,金喬覺來到中國安徽省青陽縣的九華山,認為此山為適合修道之處,就在九華山東崖岩上苦行修道。他在九華山廣設道場,坐禪誦經以超渡眾生,山民諸葛節被他的佛法所感動,就四處奔走募捐,郡守張岩也施捨大量錢財,建成寺廟,而且還表奏朝廷,命此廟名為化城寺。



  金喬覺在化城寺廣納善信,教導佛法,由於他慈悲為懷,深為信徒敬仰。同時他繼續潛心苦修佛理,並抄寫大乘佛教的四大經典,送給信徒,以廣弘布施。他在九華山弘揚佛法之名,傳到新羅國後,新羅國佛教僧眾,紛紛前來九華山,追隨他學習佛法。雖然信徒人數眾多,佛法得以廣布,但是僧多米少,不久糧食就發生問題。



  後來金喬覺著手在寺院邊開發泥土地,準備要補充糧食的不足。但深受他教化的僧眾,看見此景就紛紛跪拜,並說道:「願請法食來資養慧命,不以物食而延長壽命。」金喬覺聽到這些話,內心非常感動,明白眾寺僧已知哲理佛法,頓悟見真性,這也就是佛教中所讚譽的「南方的枯槁眾」。在九華山修道悟佛的日子裡,糧食問題可說是最大的困難。附近村民知道這件事情後,就不斷來供養米糧,幫助他們擺脫三餐不繼的艱困狀況。



菩薩鉤鎖百骸鳴

  在九華山化城寺苦修佛道七十五年後,金喬覺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七二八年),或說於唐德宗貞元十年(七九五年)七月三十日,端坐圓寂,享年九十九歲。金喬覺圓寂之後,眾僧將其肉身安奉在石函中。經過三年,開啟石函,發覺其肉身沒有任何損懷,而且面目如生,眾人跪拜禮敬,恭迎其肉身進入神光嶺月身寶殿,俗稱「肉身塔」。肉身進塔時,只聞骨節搖動,猶如金鎖憾鳴,所以後來經文上可以看到「菩薩鉤鎖,百骸鳴矣」的記載。



  由於金喬覺生前篤信地藏王菩薩,而且傳說他的容貌與地藏王非常相似,所以眾寺僧以及信徒就覺得他是地藏王的轉世化身。又因為他姓金,所以被世人尊稱為金地藏。詩仙李白曾經來到九華山,並且有一首詩贈送給金地藏:「賴假普慈力,能救無邊苦」。


 


在宋高僧傳中有記載著這樣的事蹟:有次大士靜修於山中,曾遇毒姍而來,向菩薩作禮,饋葯謝罪到道:「小兒無知,毒螫聖者,我願引甘泉以補此過。」言訖不見。左右有甘泉水漸漸潺潺而流。當時的人都說:「這是九子山神,為菩薩的高深道行所感召,來向菩薩獻供謝罪的。」另一則事蹟:  大士在九華山時用了一位書童為隨身侍者,這書童居山中常感寂寞,時時鬧著要下扇山,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回去,當=書童哭著向大士辭行時,大士很感動的,寫了一首送童子下山之詩,詩道:
  空門寂寞汝思家  禮別雲房下九華
  愛向竹欄騎竹馬  懶於金地聚金沙
  添瓶澗底休撈月  烹茗甌中罷弄花
  好去不須頻下淚  老僧相伴有煙霞
這首詩把山僧與山童兩者之心情,透徹的表現出來,更現大士慈悲的情懷。(地藏比丘,正是  地藏王菩薩之化身,九華山更是成為菩薩應化之道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地藏行者 悟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