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其中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是一部不朽的經典,詳細記述了婦女從懷胎一月至十月所經歷的辛苦,胎兒吸收母親精華生長的詳細情況。釋迦牟尼佛以佛眼,觀察眾生的疾苦,比現在的醫學記載更清楚,更細膩。佛闡述父母對兒女的恩德,特別是以母親為例,說出父母對子女的十種深厚恩德:



第一‧懷胎守護恩。母親自懷胎起胎兒在子宮中,逐漸成長,每天有日複一日的沉重感,胎兒在母腹中踢動,母親並未膽顫心驚,而以愛與其互動,身體日增的負擔加重,改變飲食、嘔吐、水腫、身材變形、坐立難安、無思妝扮,日日擔憂腹中胎兒的成長狀況,承受喜悅或異常帶來的煎熬。



第二‧臨產受苦恩。十月懷胎之苦總算熬過去,一朝分娩,血流滿床,疼痛難忍,有如生死搏鬥,母親仍是強忍身心苦痛,迎接兒女的平安降臨。我們每年的生日慶賀,可曾想過她付出的一切?



第三‧生子忘憂恩。經過一場生死掙扎的痛苦,生出了孩子,如知道兒女平安順利,她不以自己的苦為苦,臉上露出了燦爛笑容。如有異常,又是她將接受一切承擔的開始。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對子女的照顧,是不分晝夜的冷暖呵護,對子女更是愛重情深,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不論家庭經濟的好壞,給于的都是傾其所有,只要子女能健康溫飽、增智受教,父母就感到安慰,不計付出的辛勞。



第五‧回乾就濕恩。直解就是小兒尿床,弄濕被褥,母親趕緊把孩子移到乾爽之處,自己睡在又濕又冷的地方。引申之意是父母總是把好東西給兒女享用,自己雖然沒吃好,沒睡好,而毫無怨言,只求兒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長大。



第六‧哺乳養育恩。佛說,母親如同大地,父親如同蒼天,子女被父母的愛所覆蓋滋養。不論長相美醜,父母仍是一致的愛,不減分毫,即使你是有所缺憾之人,父母還是不厭倦,更加的付出,不求回報地照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在點點滴滴,是在日日夜夜,天長而地久。



第七‧洗濯不淨恩。母親為孩子每日洗滌,操持家務,這個恩惠更是說不盡的。母親原本的容月貌,纖玉手,因你的吃喝拉撒,毫無怨言,只為愛子女,因日夜操勞、憔悴的臉龐、粗糙的雙手,付出青春,您體會了嗎?



第八‧遠行憶念恩。子女遠遊他鄉求學、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的懸念、祈禱思念兒女的健康平安。如果兒女不懂事,糊塗而離家出走,或外出毫無音信,父母會為兒女傷心落淚,肝腸寸斷。而我們只能以短暫的聞問,而以回報?



第九‧深加體恤恩。父母看見子女受苦受累,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子女,為子女分擔。看見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正如佛所說的:「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這樣偉大,對兒女之愛,永無枯竭。



第十‧究竟憐憫恩。父母對兒女的愛,是伴隨一生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乾。」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恆長久,無微不至的!不管子女處順境,還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學語的兒童,還是踏上社會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還是光宗耀祖的名流顯貴,父母的愛永遠常相隨!父母對兒女這樣無私、博大、真誠、長久的愛,



圓滿智慧的基礎,第一步就是孝養父母



父母的一生都在關心幫助子女,而子女的一切,從胎兒到出生,到讀書工作,成家立業,沒有一樣離開父母的關懷。我們只有宣揚孝道,實踐孝道,才能談得上報恩。現代為人子女者,生活安定優裕,環境誘因複雜,只存原具親情,缺乏更深入的智慧思維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為人演說孝道,成佛以後,親自為父母講經說法,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啟發我們的智慧而徹底離苦得樂,是成佛的正因之一。成就佛道,我們學佛就是為成就最圓滿的智慧,而這種最圓滿智慧的基礎,第一步就是孝養父母。





圖片取自:http://www.flickr.com/photos/13208476@N05/3509289475/


 


 


 




  祈求---懺悟


生我者父母十恩



我們的人身,究竟從何而來呢?是過去世,造作了有了人身果報福業的因,和現在世父母的緣,形成了我們做人基礎的身體,由此可知我們此身是來之不易的。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如何知恩圖報?這是一生要事,也是開闢我們未來世,升進的基本動力!其恩澤有十:



一‧懷胎守護恩;‧臨產受苦恩;三‧生子忘憂恩;四‧咽苦吐甘恩;



五‧迴乾就濕恩;六‧哺乳養育恩;七‧洗濯不淨恩;八‧遠行憶念恩;



九‧深加體恤恩;十‧究竟憐湣恩。



與生帶來的親情



佛經言:「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又云:「慈父恩高如山,悲母恩深似海。」隨著年歲的增長,有一天我們會突然驚覺,父母親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髮從烏絲變白髮,動作從迅捷變緩慢,感受到他們老了!突然因為自己也為人父母,而體會到自己的父母,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的燃燒自己!讓我們也只能沉醉在這些回憶中!每日辛苦工作,勞心勞力扶養兒女艱辛的歲月情境,雖刻骨銘心,但能回報的總是有限物質,當我們需要慰藉時,才會想起他們,也只有噓寒問暖,短暫的探望來于以彌補。當他們走到人生的盡頭時,當他們病痛纏身痛苦臥床,身上插滿了大小管子,各種藥物一滴一滴的流入身體時我們也只能含淚在側,空留下懷念與遺憾,子欲養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的無奈。他們一生的經歷,臨終仍以身示現,告知人之生老病死,人之無常,此慈恩我們有領悟嗎?怎能以這是人生的過程,一語帶過呢?



一般狹義之孝道



中國古代,孝經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孔子認為人,若然上不能孝養雙親,使其衣食無憂,老懷歡暢;中不能孝義於君,盡忠報國,保衛社稷;下不能孝弟忠信,使老者安之,幼者育之,少者懷之,便是不孝。曾子承受孔子孝道思想的啟示,由事親之孝,擴展為五倫之孝,認為做人之道,除恭敬父母師長,供養侍奉外,還要潔身自愛,力爭上游;上則盡忠報國,下則愛人以德。



佛教廣義之孝道



古德蓮池大師言:「人子於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世間之孝,一世而已,乃為小孝。何謂大孝?把父母從苦海中度往淨土,讓他們的心靈獲得解脫自在,才是真正徹底的大孝。」佛教不獨重視孝道,且其孝思,豎窮三世,橫遍十方。既對三世父母,六道眾生,皆以報恩之心,孝之、敬之、養之、奉之、勸之、導之;同時還要以財法二施,令一切眾生,得遠離苦因苦果;共發菩提心,共證無上道。可以說是一種至廣、至大、至深、至遠、至極、而又無窮無盡的孝道。



傳承啟後盡大孝



子女如同一張未染過色的白紙,畫出彩色或黑色,父母角色是關鍵。現代的父母常因過度忙碌於工作,疏忽對兒女的教育,不知足、不體會、不感恩、不惜福,不知孝順為何物。佛弟子學佛念佛,更應將佛法真正實踐於生活當中,懂得感恩,懂得報孝,付出你的愛心,去關心,子女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能反射父母的言行和身教,你自然受益。如何建立一個佛化家庭,更是我們佛弟子應積極之工作,對於現在世父母,以報恩之心,孝之、敬之、養之、奉之、勸之、導之;啟發其慧命,相互勉勵,除在生時能獲利益,臨終時無畏懼,進而了脫生死。如父母已往生,我們仍能盡孝道,選擇正信佛寺『超度亡靈』,以「三時繫唸佛事」、「盂蘭盆法會」「地藏法會」等佛事超度,以佛力超薦,使亡者往生佛國或轉生善道。更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能依教奉行,勇猛精進一心念佛,往生淨土乘願再來,惠及累世父母,更能普及六道眾生。                                                         







圖片取自: http://www.flickr.com/photos/ingmar/35181509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地藏行者 悟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