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725-2.jpg  

  學佛?學魔?<其二>

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緣靜慮,再由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學實為學佛修道的基礎。再將此三學分述如下:
(一)戒學: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規範。
佛陀將入涅槃時,阿難尊者含淚請問:「導師走後,以誰為師?」佛陀的答覆就是:「以戒為師。」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眾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造作,都是由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一)身──由我們的身體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三種,即:殺生、偷盜、邪淫。
(二)口──由我們的嘴巴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四種,即: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三)意──由我們的心念造作的壞事有三樣,即:貪欲、瞋恚、邪見。所以這身、口、意就叫「三業」。
綜合這三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麼就叫做「十善」了。十善簡單說明於後:
1、不殺生:不殺害有生命的動物。
2、不偷盜:不偷竊強奪別人的財物。
3、不邪淫: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4、不兩舌:不挑撥,不搬弄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5、不惡口:不以惡毒言語罵人。
6、不妄言:不說虛假不真實的話。
7、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話。
8、不貪欲:不貪求他人的財物。
9、不瞋恚:凡事心平氣和,不惱怒,不生氣。
10、不邪見:不可昧於事理,不明是非,固執邪見,不信因果胡作非為。
十善前四條加上不飲酒就是五戒。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所應遵守的。戒律對於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戰場的禦敵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沒有佛教徒的氣質;且不持戒而修禪定,更會落入魔境。

(二)定學:定又名禪定。
是收心攝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動搖的工夫。這也是各種宗教所共同強調重視的。一般人的靜坐,道教的練丹運氣,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禱也都是禪定工夫的一種,禪,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面才能得到輕和安樂—絕非物質亨樂能夠相比。有了這種心定一境的經驗之後,他的宗教信念就會更加堅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禪定的工夫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佛教所獨有的是指導禪定,並脫落禪定之貪著的感受;因為一旦進入禪定,受到禪悅之樂,便容易貪戀禪樂,而不想離開禪定了。如此一但色身死亡,神識便會生至禪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層次中,禪天分為高低的八大等級,稱為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種空定合稱為八定),天的壽命雖長,卻未了脫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禪定當做修持的一種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諸法實相的智慧,才能解脫生死而出離三界。
(三)慧學:慧又名智慧。
但這種智慧不同於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出世間之大智慧,亦即通達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為妄念遮蔽,如金在礦中又如明鏡蒙塵,若依戒修定,再由定發慧,掃除煩惱、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純金的本質與鏡體的光明就會顯露出來,這就是證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學,是修道的基礎,不但八正道攝於此三學,即大乘六度亦攝於此三學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學,亦即廣行六度也。

何謂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過生死苦海,到快樂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過生死苦海的六種方法。哪六種方法呢?
(一)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捨給別人,所以治貪慳也。布施有三種:1、財施2、法施3、無畏施。財施與無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輪迴,故三者兼施,方稱布施具足。
(二)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為不逾矩,所以對治惡法也。學佛者應持五戒,即戒殺、盜、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則久後必到成佛之彼岸。
(三)忍辱:對於別人的侮辱、欺害,不生瞋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對治瞋恚,可以培養我們謙讓、寬大的美德。又瞋恨為墜落三惡道之種子,故學佛者必須切實守戒,對於橫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並應視此等事為消我宿業,促我成佛因緣,此方為忍辱。
(四)精進:精進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對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農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穫,修行之道,亦復如是。
(五)禪定:就是「靜慮」的意思,亦即專心一致。禪定之法當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寶,常常念佛菩薩聖號,妄念起時,勿壓勿隨,不取不捨,久之便可一心不亂,貪、瞋、癡、慢、?之念自息矣。
(六)般若:出世間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觀世間一切法空幻無常而不住空相,蓋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著邊際之法門。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則眾生與佛同體矣。常作如是觀、則我、人、眾生、壽者相之執,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則貪、瞋、癡、慢、?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則一切種智成就,歸元而證佛果矣。

又「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為何稱前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呢?因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沖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於迷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過程,若無智慧的引導,往往會修錯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練,離佛愈遠,始終無法證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離戒定慧三學,雖知禮佛、供養,熱心善舉,不過稍植人天福報,是不能超出六道輪迴,成就無上佛果的。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再加上「自淨其意」方為佛教真義,而由「自淨其意」即可了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淨了,因此絕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裏,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門請問佛陀說:「在怎樣的因緣才能得到瞭解過去世的「宿命神通」,同時也能夠體會到至高無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說:「淨化心靈,堅守節,就可以體會出至高無上的真理。就好像我們擦鏡子,把表面的污垢去除掉,鏡子的清淨光潔就可顯露出來。同樣的,去除私欲,無所貪求,那就一定可以得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從淨化心靈,去除貪欲上著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淨其意」之本意,那將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險萬分的,請深思之!
------------------------
【六、坐禪與靜坐有何不同?禪定的種類及其境界之差別?】
一般人靜坐的目的,常是求得心靈的舒適、輕安,讓精神統一,身體健康而延年益壽、長命百歲;也有些宗教家練丹運氣,靜坐以求感應升天等等。這些靜坐的方法,依佛法而言僅是治標不治本,是無法達到解脫,證悟菩提的。
佛門中所謂的坐禪與靜坐是有差異的,靜坐不—定包含坐禪,而坐禪卻有含攝靜坐。什麼叫做坐禪呢?坐是徹見本性,禪是頓除妄念,亦即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佛教坐禪目的在「明心見性」,以明心見性為修行最大目標,而不是盲目追逐各種境界、異象、神通,因此佛門強調坐禪不見性,縱使坐禪百千劫,亦與外道無異!禪定種類略分為三:
(一)世間禪:就是一般民間人士為讓身體得到健康或訓練精神統一以達到增加工作效率為目的,如社會上的靜坐,冥觀,瑜珈術或於大樹下吸取樹之靈氣,乃至擇時在日、月之下打坐,充電,以吸取天地精華,此類人士,修煉身體之精氣神,以達到身心的安康,舒適,其間雖有治病,靈動或各種神奇感應之事跡,唯如此的行法與開悟見性毫無相關,佛門稱之為世間禪。

(二)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此界人天調伏淫欲具修五戒,又具禪定力,足以感得勝報生色界梵天,其身自有威光,無女惟男,貌如童子,身銀白色,穿黃金天衣,頭雖無髻,如著天冠,壽命歷劫,無量快樂,但以其仍有色質,光色互照,色身超勝,故名色界,通名梵世,梵者「清淨」之義也,已離欲染而得清淨故也。色界依其禪定功夫之深淺而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境界。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空定合稱為八定。色界天人若修禪定厭捨色身之粗重,便入四空定;人同碧落,界若虛空,四蘊成身,唯一精靈神識;無有色蘊,常住甚深禪定之中享受法樂,曠劫彌久,以其無色質,故名無色界,既無色質可見,雖名為「界」,其實無界限可明,只由其空定之不同而略分四天(四空定)。
1、空無邊處定:是修行人覺有身為礙,不得自在,於是修空觀,滅身還無,亦即銷礙歸空,這樣一類名為空無邊處定。
2、識無邊處定:諸礙既然全銷無餘,無礙之念亦不存在,其中惟第八識阿賴耶識全在,第七的末那識,只剩半分入於微細,內緣八識,這樣一類,名為識無邊處定。
3、無所有處定:空處定是滅色歸空,識處定是滅空歸識,到此色空兩亡,識心亦滅,惟覺十方寂然,再無所往,從此止步不前,這樣一類,名為無所有處定。
4、非想非非想定:識性即為如來藏性,從來就寂然不動,而凡夫天人,欲以滅盡定之力,窮研精究,於本無窮盡中,強求窮盡,由於定力所逼,識性雖存,但不起現行作用,似盡而實沒有盡,這樣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定。
以上四空定,前二窮境,後二窮心。欲令心境俱空,故總名窮空;此四空處的眾生,於五蘊中無色蘊,只有受想行識的四蘊(受──眼耳鼻舌身接受色聲香味觸五塵之義。想:第六意識胡思亂想。行:第七意識末那識胡思亂想;想蘊是對外境所見之有形有相事物,行蘊屬內在,即對於一切無形無相過去,現在未來之內事而生起愛惡分別取捨而胡思亂想,前者屬有形有相之外境,後者屬無形無相心之內境。識:第八識阿賴耶識,自身之靈魂也。)已無物質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故名無色界,或四空天。四天之天人皆入甚深的禪定,色質欲心悉皆泯除調伏,在空定中享受法樂,曠劫彌久,不知人世變遷。以其入大空癡境故,雖曠劫享樂,福盡還易墮入畜生道,繼續輪迴,甚可警惕,故非究竟安樂處所。

(三)出世間禪:行者修習九次第定,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定即入滅盡定,【證羅漢果,出三界】。雖名「出」三界,其實只是不被三界之業因所繫縛,解脫自在,恣心所往,縱為地獄、淫舍,處處是三界外,如是名為聖流解脫輪迴也。出世間禪者如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皆已出世解脫,其中以佛之禪定最為究竟、圓滿。
學佛?學魔?<其三>
(優婆塞戒弟子:陳慧澤)佛曆二五五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三)出世間禪:行者修習九次第定,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定即入滅盡定,【證羅漢果,出三界】。雖名「出」三界,其實只是不被三界之業因所繫縛,解脫自在,恣心所往,縱為地獄、淫舍,處處是三界外,如是名為聖流解脫輪迴也。出世間禪者如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皆已出世解脫,其中以佛之禪定最為究竟、圓滿。
1、有禪定功夫的人,不論其所入宗派是正法或外道甚或邪教者,皆不易退轉,放棄其所修持法門;因攝心於一境,久而久之或多或少會有【境界,異象現前】,行者由此便會體會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感覺,且瞭解這物質世界之外確有超乎科學領域之另一或多重世界,至此要他不相信其宗派已是不可能。所以禪定功夫的培養雖不是佛教的最終目的,但卻是念佛、持咒、攝心習定,對其所學法門能否終身行持甚為重要的關鍵。
2、行者無禪定功夫,必須先檢討自己有無減少外緣,有無精進,有無恒心長年依法修持;如果不檢討自己的偏失,而只會一味以為所拜非「明師」再到處尋找「名師」,此絕對是愚癡的行為。
3、有關修持的各種問題,除了多研究正信佛書、正統佛典外,最好是親近具德師父或大善知識,才能摸著門路,本書僅能略舉大略而已。
-------------------------------------
【七、修行中呈現境界、異相好嗎?】
所謂「異相」、「境界」,一般是指:於一念清淨或定中看到佛菩薩或護法金剛;看到佛、菩薩放光,或說法、灌頂或見到自己端坐蓮花,靜靜聽佛講經,或者發現自己全身發光,身體飄浮在空中,而且想到哪兒就到哪兒,甚至驚異地發現自己有天眼通能知人們未來或宿命通能知人們過去世,或看人身上病痛,能入陰府與親冤談話等等。
但邪魔外道為了混淆眾生的修行正道,常常變化佛、菩薩的莊嚴法相來迷惑修行者以及一般精神異常者或外道的盲修瞎煉者,有時在定中幻境中,也會有幻想、幻覺、幻聽的各種感應出現,因此當所謂「異象」現前時,豈能不提高警覺、正邪不分?
所以聽到有人說:某某人擁有大神通,會治病、會抓妖、會除魔、會當眾變化成佛菩薩法相、能飛天入地、翻江倒海、能知過去未來、能與鬼神溝通‧‧‧等等,必須注意,他可能本身就是妖怪,或是被天魔鬼神附身而不自知呢?
如此說來大家會很納悶,到底在何種情況下,佛、菩薩才會真正現前呢?一、經云:「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我們所以不能看到佛菩薩莊嚴妙相,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業障太深太重,宜自懺悔!不要怨天尤人‧‧‧。只要真心悔過,精進向道,深心念佛,必能獲得諸佛菩薩慈光普照。二、在修持時十分虔誠,且自己的悲心與佛菩薩大悲心相應時,佛、菩薩就會現前,另一種情形是由於行者於修持過程中;直觀佛、菩薩法相(圖相或塑相)因此其形相深印在識田中,所以修持時就會由識田中浮現出來。唯學佛弟子應著重於【諸佛菩薩身、口、意三密相應】,切莫單著眼於身相,另避免「魔擾」的最重要觀念;就是【於一切相「不執著」】。所謂不執著並不是像木頭一樣毫無感覺,修持若有現象現前是一定會知道的,但是在現象之外不要去想它的殊勝或者期待它,起了一連串關於它的聯想與妄想,這樣就成為「執著」,便易著魔。
總之,於修行中各種境界、異象絕非真實,皆係幻起,切勿執著,若有境界也好,沒有也好,不可假以思惟、追尋憶念,否則善境即是著魔。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楞嚴經「七趣總結」文中有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因此於諸種修持,自心清淨,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不被境轉,乃修行至要法門。
----------------------------------
【八、佛法與外道所言「感應」之不同?】
目前許多不明究裡的人對「感應」常執著在外相的感覺諸如見光、見影、聞香、見佛、菩薩,甚而吸收宇宙能、太陽能、植物能、日光燈的光能、氣脈的走動,或者天眼能見種種光,看人身上之病痛以此種種感應而認為其所學法門才是最殊勝之法。這種人整天妄想見佛見菩薩,而忘失修學佛法之真正意義。如果看到佛菩薩對他微笑,就很高興,以為有了感應,如果久修佛法,持咒、念佛,不明攝心之旨,有口無心,不見諸幻景,就覺得所拜非明師,另求其他「名師」去了。此種人心中根本沒有佛法,唯有貪求神通的妄想,因此對邪師,邪教,全不以智慧判斷,隨便盲從信受,像這樣的學法,是非常危險的。
其實修持佛法進步與否,端看其妄念有無愈來愈少,及慈悲心有無愈來愈大;而修持佛法真正的感應,乃是【自心與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見相應】。修學佛法的人內心如果比以前更慈悲、更明白,就是有了感應。換句話說,修持佛法已有進步。如果內心還充滿著憤恨、嫉妒、傲慢、貪欲、慳吝等習氣,氣質一點都沒有改變,而到處宣揚自己見佛、見菩薩者,此人絕對是著魔而不自知。修行人若不明本心,在定中看見諸佛、菩薩,若非天魔鬼神變現,即為妄心所顯現,如果自己不察覺,而誤以為真實,此即為魔事。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由是應知一切境界都是虛幻不實的。【如有境界當以智慧覺照,使自心如如不動,住於無分別智中】。
大智度論云:「小菩薩,未應見佛身。」這意思是說:初發心修學佛法的人,由於無明業障末除,心性不夠清淨,且福德智慧都非常淺薄,因此根本不可能見到佛、菩薩的清淨妙色身。如有所見,恐怕是諸魔所化現的。因此我們必須明白,若要得到正確的判斷,需要深研顯教教理,而於修持中得到各種感應之時也不可以到處宣揚,應該要請教具德師父或善知識,以免引魔進入擾亂,反而誤了學佛大事。
----------------------------------
【九、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一):現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望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開智慧就是求神通,或是打通任督二脈等‧‧‧,以這種心態來打坐,當然容易走火入魔。所以打坐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先認識自己,我為什麼要打坐。打坐是為了要定心、淨心還是明心?先把這個目標建立起來,才不會走錯路。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二):有人說:拜師學佛,若無見到師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唯我們卻忽略了,楞嚴經內所記載的天魔,他可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來判斷師父,我們不就把魔視為佛,把魔說視為佛說,更把魔法視為佛法了嗎?所以明師絕不用神通來接引眾生,唯恐眾生,因執著於神通感應,而斷了學佛慧命。因此真佛、真菩薩、真羅漢,在世則不泄漏自己的身份來歷,自己的身份來歷泄漏了,就得入滅不住世,以免惑亂眾生,這是佛的先見之明,無庸置疑。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三):有了各種神通而內心卻仍有著貪、瞋、癡、慢、疑五毒這絕對是為貪求神通、求感應,求見佛,求見光而遭天魔鬼神附著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現象,行者若不速求解決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淪為魔子魔孫,則後悔遲矣。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四):修學者如果未得漏盡通以前,偶發神通(五通),很容易貪著其境,隨妄念所轉,而墮入邪魔外道。所以佛陀遺教,禁止弟子顯現神通。古來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實為人,以正知正見教導世間,使一切眾生皆得般若妙慧。倘若有人以神通惑眾,招來廣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門弟子,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特別謹慎,不可誤蹈邪網。
--------------------------------
【十、修學佛法成就的關鍵】
(一)發菩提心義訣
初機學佛,必須明瞭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為主,出世法以唯心為主。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而將唯物觀念打破,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其不空者何也?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分為心識心性兩種。心識者,眾生心也,亦謂之生滅心。心性者,佛心也,謂之菩提心,亦謂之不生不滅心。
何謂眾生心?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生分別愛惡取捨,包括一切貪瞋癡慢疑,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報復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謂之眾生心。迷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三界,入輪迴而成六凡,悟則由此心性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槃而成四聖。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淨,染謂取著六塵,淨謂不取六塵。世人未有不染六塵者,若取著之而起貪瞋淫殺等業是為【惡】,反之則為善,又於六塵而行施戒忍者是謂【善】,善惡之業成於今,苦樂之報應於後,因地善惡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沈,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各異,六道中繼續造業受果從而輪迴不息。
觀其始由眾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為要法。若於六塵不取即無業,從而無報,是故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迴斯絕,業種便斷,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而證真,身心永息,是為二乘,若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為菩薩大乘,若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是為外道,未免輪迴,是故縛脫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鑒之。
彌勒菩薩法語云: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則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又云依智不依識,依識入地獄,明瞭此旨,學佛庶乎近焉。

何謂佛心?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佛者覺也,覺分三種,一、外覺、二、內覺、三、直覺。外覺即澄心,專修一個「惺」字,內覺即住心,專修一個「靜」字,直覺即攝心,專修一個「寂」字,以上三點合為一修持,是為大圓覺,亦即發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為法身常住境界,此時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謂之究竟涅?。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臨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六根清淨。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心內一切事,過去、現在、未來,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於心無事,於事無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第七識(末那識)清淨。
攝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及心內一切事,將外境內事,打成一片,是為中境,觀外境如夢如幻,內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夢境,出世還歸一如是也,其意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由第八識(阿賴耶)清淨轉成第九識(庵摩羅識)即清淨無垢意,此識即為行者之清淨心性,經云:「諸佛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繼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則自性與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將眾生之生滅心轉為不生不滅之大菩提心是也。
總之,一切眾生未明心見性時,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心為六塵所轉,四大五蘊所障,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輪迴生滅,見性之後,六塵還原為佛性矣。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未來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望為勉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地藏行者 悟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